我想這就是人類的美德-社會
1
文學里有很多夸張的描寫,比如莎士比亞,他的悲劇和喜劇都非常好,當然他的戲劇有一個套路,先讓邪惡戰勝正義,最終再讓正義戰勝邪惡。他有一部戲劇,我忘了劇名,里面描寫一個忠臣被奸臣誣陷,國王把他流放到一個沒有人的荒島上,他在那里孤獨地生活,而且極其艱難。他生活的荒島比《魯濱遜漂流記》中的荒島還要可怕,到處都是毒蛇,天長日久,他的眼睛瞎了。再后來就是正義戰勝邪惡,國王幡然醒悟,發現自己錯怪了這個忠臣,派人把他召回來,恢復他的官職。當來人帶著皇帝的詔書到荒島上找到他,給他念詔書的時候,這個歷經苦難的人無動于衷。他說,即使上面每個字都是一個太陽,我也看不見了。這是典型的莎士比亞式的語言,天才作家的夸張。為什么這么說?夸張在文學里是很不好處理的,很容易失真,所以更需要敘述分寸的把握。莎士比亞讓這個雙目失明的老人說出這樣的話,讓讀者或者觀眾心酸,而且準確表達出了這個老人在享過榮華富貴又經歷苦難之后對一切淡然的內心狀態。李白也夸張,他說“白發三千丈”。我記得2008年《兄弟》在日本出版的時候,日本有一個評論家寫文章說,這部小說很夸張,但是這部小說來自一個有過“白發三千丈”詩句的國度,也就不足為奇。這是一個日本人的看法。李白“白發三千丈”后面一句是“緣愁似個長”,愁成什么樣了?這涉及精神病學,妄想癥的一個病例。
2
文學有一種奇妙的力量,就是歷久彌新。我記得有一次在巴黎街頭,太陽下山、天快黑了,所有人都在匆匆忙忙走路。我的翻譯還沒有過來跟我一起吃晚飯,我就一個人在旅館附近的街上閑逛。突然我腦子里出現了歐陽修的一句詩“人遠天涯近”。這句詩也在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出現過,有兩個出處,這個不用關心。重要的是我們今天站在武漢或者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的街上,看著那么多人匆匆忙忙地走來走去,所有從你身旁經過的人和你一點關系也沒有,再看看遠處的山脈,反而覺得和你有關系,那個時候就會感到人和人之間是遙遠的,人和山之間是親近的。那句詩表達的是宋代和元代的人的感受,可到了今天人們仍然會有這樣的感受。
3
《圣經》里有個故事,講一個富人,他有很多頭羊。《圣經》里表達一個人的財富都是用有多少頭羊來計算的,羊就好比是現在的銀行存款。這個富人有好多頭羊,還有一座城堡,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有一天他突然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想帶著他的妻子和孩子們去遠游,就把所有的羊還有城堡交給他最信任的一個仆人,然后他帶著家人和一些仆人走了。他在外面漂泊了很久之后,開始想家,他身體也不好,想落葉歸根,就讓一個仆人去通知幫他看家的仆人,讓看家的仆人準備一下,他要回去了。過了一段時間消息傳來,說那個看家的仆人把他派去的仆人殺了。跟隨他的仆人們說,那個仆人已經背叛你了,已經把你的財產據為己有。這個富人不相信,他責怪自己不該把一個笨嘴笨舌的仆人派去,然后又派了一個他認為聰明伶俐的仆人去報信。他說,前面那個仆人肯定沒有說清楚,只要這個仆人去就能說清楚了。這個富人根本不去想那個仆人是否已經背叛了他,他腦子里沒有這樣的想法。結果那個聰明伶俐的仆人去了也被殺了。他還是不相信,他說,還是我錯了,我應該派我最疼愛的小兒子去,他只要看到我的小兒子,就知道我是真的要回去了。他把最疼愛的小兒子派過去,小兒子也被殺了。《圣經》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講述一個人內心的純潔,人性的純潔能夠講到這種激烈的程度。當他知道那個仆人確實背叛他以后,憤怒爆發了。故事最后,他率領一直跟隨他的家人和仆人打了回去,背叛他的那個仆人被處死。故事的前半段講述的不是人的愚蠢,而是人性的善良和純潔。善良或者純潔看似天真軟弱,但是爆發時的力量是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擋的。我想這就是人類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