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比娨馑?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出處】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意思翻譯】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 池。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全詩】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①巴山:泛指東川一帶的山。②何當:何時能夠。
【譯文】 唉,我無法回答你歸家日期,深感惆悵。此刻,巴山夜雨淅瀝,客舍外秋池水漲。什么時候,我們能在西窗下共剪燈燭訴衷腸,一起回味巴山客舍夜雨聲中的孤寂凄涼……
【鑒賞1】
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夜雨寄內”,是詩人在巴蜀(今四川)時寄給妻子的。巴山:亦稱大巴山。這里泛指巴蜀之地。詩的首句一問一答,跌宕起伏,別有韻致,并與次句描寫的夜雨連綿、漲滿秋池的眼前景物相關聯,詩人的羈旅之愁、相思之苦已躍然紙上。三、四句則由眼前的實事實景轉化為虛擬的情景畫面,表達了“共剪西窗燭”的思歸的愿望。詩人設想今宵獨處之苦將成為團聚后剪燭夜話的素材,并以未來剪燭夜話之樂反襯今宵獨處之苦,構思奇妙,情真意切。這首詩中“期”、“巴山夜雨”的兩次出現具有回環往復的藝術效果,全詩營造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優美意境,并體現了李商隱詩歌“寄托深而措辭婉” (葉燮《原詩》)的風格特色。
【鑒賞2】
杜工部有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是從空間的角度,從對面著筆,不言我憶彼,只說彼憶我;義山此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卻從時間的角度,以他日憶今時,與工部有異曲同工之妙。清人徐德泓言:“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際羈情不寫而自深矣?!?《李義山詩疏》)
【鑒賞3】
唐詩篇名。七絕。李商隱作。見明刊本《李義山詩集》卷六。詩題一作《夜雨寄內》,然多數版本作“寄北”。詩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弊髂瓴辉?。據詩意,其所寄有友人與妻子兩種可能,如沈德潛謂“此寄閨中之詩”(《唐詩別裁》卷二○),馮浩也說:“語淺情濃,是寄內也。”(《玉谿生詩集詳注》)然今人則認為“當是梓幕思歸寄酬京華友人之作,確年不可考,約在梓幕后期(大中七年,853前后)”(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此詩以構思精巧、感情深摯與韻律優美而為歷代讀者所喜愛。尤其是構思上“眼前景反作后日懷想,意最婉曲”(桂馥《札樸》)的特點,受到詩論家激賞。王安石《封舒國公》詩“今日桐鄉誰愛我,當時我自愛桐鄉”,即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