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課文好句子賞析匯編三篇
《蘇州園林》的句子分析
《蘇州園林》的句子分析
1、蘇州園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從哪幾個方面說明了這個特征。
蘇州園林的主要特征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文章從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方面,具體說明了這個特征。在這之后,文章還附帶談到蘇州園林的一些次要特色:角落、門和窗、色彩。
2、“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中“標本”一詞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它形象地表明蘇州園林繼承了我國古代園林藝術傳統,濃縮了中國園林藝術精華,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
3、如何理解“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大多”表示很多、大部分。“無所依傍”指不依靠在其他建筑物上,目的是增加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盡管花墻和廊子作為一個隔界把景致分為幾個部分,但是好像并沒有真的把景致分開。因為花墻和廊子的設置是為了避免一覽無余。使整個園林時而幽曲,時而開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景致的層次和深度,增加觀賞者的興致,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無限的`意境。
4、“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允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用肯定的語氣介紹蘇州園林的特征,是為了強調園林特征的共同點,又從反面表明設計者追求目標的堅定態度。
5、“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
此句精練而形象,寫出了樹枝交相輝映的情景,富有動態,給人以錯落有致的層次感,而這種“錯落有致”是符合自然美的原則的。
6、“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
多么富有畫意的句子。“盤曲嶙峋”,寫藤蘿的古老,“珠光寶氣”,顯示藤蘿花的典雅風韻,構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畫面,烘托出園林的繁華氣氛。
7、“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薔薇木香。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墻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
寫出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每一個極小的局部都是一幅美的畫面。
關于蘇州園林教案分析
①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②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各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惟愿游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實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愿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圖畫中”的。
③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是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條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么?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④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覽者遠望的時候仿佛觀賞宋元工筆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在山間。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⑤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只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細說。
《蘇州園林》教學課件分析
《蘇州園林》美學分析
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從文體上看,是說明文單元;從題材上看,是有關中國文化題材的文章。傳統語文教學本著知識本位的語文觀,常常從說明文的文體入手來解讀課文。而新課標更強調文本的人文內涵,淡化文體知識,在單元教材的編選上雖兼顧文體,但更注重題材內容的相關性。基于這樣的認識,對此單元課文的解讀,重點應放在對文本內容及內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應該只局限于文體知識的把握。但目前,教師對此單元的教學仍存在兩個問題:【第1句】:仍以文體為中心來解讀文本,把本來蘊涵著豐富文化內蘊的課文,變為了枯燥的說明文范本;【第2句】:一些教師知道應該以內容為重點來解讀文本,但又苦于無法下手。這里,我以《蘇州園林》為例,來談談我對此單元文本解讀的一些設想。總體設想:以感受蘇州園林之“美”為核心,圍繞“美”的主題,引導學生體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審美追求、審美趣味,從而從一個側面了解中國文化。
教學目標:
【第1句】:主目標:感受蘇州園林之“美”
【第2句】:副目標:學習說明文如何抓住特征說明事物。此目標依附于主目標而完成。
文本分析:
【第1句】:蘇州園林“美”在哪里?
——圖畫美(非圖案美)(中國畫)
【第2句】:“圖畫美”表現在那些地方?
①亭臺軒榭的布局:不對稱——自然之趣
②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游覽者如身在山間;池沼: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自然。水是園林的血,假山是園林的骨。二者配合體現出園林剛柔相濟的自然靈動之氣。
③花草樹木的映襯;畫意、不整齊、盤曲嶙峋——無斧鑿痕跡之自然
④花墻廊子的層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深遠之意境,自然之特色
⑤角落的構圖:重在自然之“點綴”
⑥門窗的圖案:簡樸而獨具匠心(精細)——素樸自然
⑦建筑的色彩:素淡
總體特點:自然之趣。
拓展與提升:
小結及過渡:蘇州園林之美,具有中國畫的特點,講究自然之趣。
自然之趣,“趣”在哪里?又“美”在何處?
①不對稱、不整齊。這正是中國畫所追求的自然靈動之美。對稱和整齊也是一種美,如故宮。但作者認為這只是“圖案美”,而非“圖畫美”。“圖案美”雖然規范、整齊、華美,甚至可能雄偉、恢宏。然而,中國士大夫們認為其缺乏自然之靈氣與生機,便無畫意、畫趣,顯得死板。“蘇州園林是藝術不是技術。”藝術追求的是“活”、是靈動,最忌諱“死”。因自然本身不是整齊劃【第1句】:工整呆板的。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品貌各異、個性紛呈,變化無常,曲折萬端。中國人追求的審美理想是與道合一,與自然合一,因此,在整個藝術中皆體現出這種追求。西方音樂重個體內心的情感抒發,如小夜曲、貝多芬的交響樂等等。而中國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以山水返照內心,在自然的吟唱中找到心靈的慰籍。中國之繪畫以山水、花鳥畫最為著名,仍重在追求自然之靈動之趣。這種對不對稱、不整齊的自然靈動之美的追求是中國藝術文化的一種總體的審美取向。
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這一特點是中國畫虛實相生審美趣味的反映。中國畫歷來講究實景與虛景的結合,已形成了委婉曲折、深邃幽遠之意境。這也正是自然之趣的反映,聯想:①大自然中便隱藏著諸多委婉曲折之美,如“春虹飲水”、“輕煙戲林”、“藤蔓盤旋”、“虬枝婉轉”。委婉曲折代表一種自然生命本有的節奏。②這種對含蓄朦朧之美的追求,也是中國人獨特的世界觀、宇宙觀的一種反映。老子曰:“三十輻供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古代中國人認為,世界本源于“道”,“道”是“無”與“有”的統一。“道”之體是“無”、是“空”,虛靈而不昧。道之用是“有”、是“物”。這“空無”之“道”并非空無一物的死寂,而是流動著勃勃生機,包蘊著靈動的生命之氣。正因“道”之空,便能包容一切,化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而形成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世界。“道”是“無”與“有”的統一,世界本于“無”而生于“有”,古代中國人的這一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延伸至人生、用于藝術,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人生觀和審美觀。“空”是本,“實”最終是為了形成“空”,但是“空”要有“實”才能形成。因而在繪畫、園林、建筑等藝術上,非常強調隔、界,在文學上,主張要言要象。因其隔、界,便不能一眼望穿,便有曲折之感便顯得含蓄蘊藉,更能勾起人幽深玄遠之思。一眼望穿,一覽無余便沒了趣、沒了韻。
又因其不隔、不界便能靈氣貫通,隔死了便失去了生氣,失去了靈氣。正是在這隔與不隔之間,體現了深邃幽遠含蓄之美。給人一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的驚奇感。這便是“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美之所在吧。③古人作詩也講究虛實相生,古人有“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古人詩論有“草蛇灰線”,“語似無倫次,而意若貫珠”,講究若無實有,似斷而實續。如《天凈沙·秋思》。劉勰說“深文隱蔚,余味曲包”,正是中國人的講究:隱而不露,藏而不顯的審美趣味的反映。“隔而不隔、界而不界”從總體上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趣味。
③講究“點綴”。中國畫重在追求畫之靈氣和神韻,顧愷之有“傳神寫照,盡在阿睹中”的論斷。“畫龍點睛”,追求點與面的結合,“點”如睛,一點即活。聯想:①古詩:“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星”與“雨”與厚重的“天”與“山”形成鮮明的對比,更突出“星”之亮、“雨”之柔。②齊白石的畫,最講點染。大面積的留白,只在角落畫幾只蝌蚪,幾片荷葉,一幅畫便生靈活現起來。⑧現實中的點綴之美:醫院蒼白的房間,放一束鮮紅的玫瑰,充滿了生氣和活力,逼走了死亡。另外自然、家居裝飾中適當的點綴給生活帶來的生氣等等。
④簡樸而別具匠心。素樸淡雅歷來是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審美風格,它體現了一種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自然天成的藝術境界,這是一種很高的審美境界。這源于中國人“天人合一”、“人道合一”的人生理想與審美理想。本著“道法自然”的原則,中國人認為人生和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素樸自然的境界。但這種素樸不是簡陋、粗糙,而是精雕細琢之后卻又不見人工痕跡的素樸淡雅,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中國人藝術與人生不分家,藝術和人生都講究樸素自然的審美風格。聯想:(1)就詩文而言:陶淵明和王維的詩,魯迅的.文是很好的典范。(2)就人生而言,以蘇軾為例,其從“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孤寂,“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矛盾,到“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瀟灑與曠達,便是人生中的“既雕既琢復歸于樸”。蘇州園林的簡樸而獨具匠心的審美風格正體現了這種自然素樸的風格,達到了進乎技而至于道的境界。
小結:自然之趣: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意境的深遠含蓄;重靈氣;重素樸淡雅。這是蘇州園林美之所在。“蘇州園林是中國園林的標本”,自然之趣也是中國園林之藝術特色。庭院深深深幾許,正在曲徑通幽處,蘇州園林乃至中國園林以“時間”的方式展開(非如西洋畫重從空間的呈現),總給人以“山外青山樓外樓”的自然之趣和幽深之思。自然之趣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而這種自然之趣的審美趣味正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們安靜閑適生活情趣的一種體現,反映出中國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意識。
此課設計本著對蘇州園林之“美”的解讀,來帶動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如此,課本就不只是一種文體知識范本,它更成為了一種解讀文化的一個范本,一個了解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文化的窗口,并且這樣的閱讀必將解除課本與學生的隔膜,為語文從教書到育人提供一個有效的途徑。
蘇州園林的課件
蘇州園林的課件一
【教學目標】
【第1句】:知識目標:
⑴ 積累軒榭、敗筆、丘壑、嶙峋、鏤空、薔薇、明艷、因地制宜、重巒疊嶂等詞語,掌握其音、義,并用詞造句。
⑵ 了解我國園林建筑藝術,特別是蘇州園林的藝術成就,領會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⑶ 了解說明文常用的一些說明方法,初步學寫說明文。
【第2句】:能力目標:
⑴ 整體感知課文,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紹園林的條理和順序,培養學生按事物本身規律組織材料,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能力。
⑵ 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培養說明文的閱讀能力,初步學寫說明文。
⑶ 揣摩語言,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說明中糅合記敘、議論,表達方式靈活多變、語言簡潔生動的特點。
【第3句】:德育目標:
了解我國園林建筑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第1句】:理清課文思路,把握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和本文的說明順序。
【第2句】:揣摩語句,理解句子豐富的內涵,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第1句】:理解繪畫與園林建筑的聯系。
【第2句】:搞清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學方法】
【第1句】: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依據課文行文思路及內容要點,設置耐人尋味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考,然后師生達成共識。
【第2句】:研討式。對于說明方法的選擇、運用,由學生互動研討解決,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即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劃分結構層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明確說明順序;難點探究,理解繪畫與園林建筑的聯系,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教學步驟
【第1句】:導語設計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被稱為人間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蘇州園林。蘇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園林城,大小園林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罕見。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可以說蘇州園林是集歷代江南園林藝術之大成。今天讓我們聽著現代著名作家、蘇州人葉圣陶先生的介紹走進蘇州園林。
【第2句】:配樂朗讀,欣賞園林美景,整體感知文意
【第1句】:聽完介紹,你對蘇州園林有了怎樣的印象?
【第2句】:文中哪一句話點明了蘇州園林的總特征?
明確:蘇州園林的總特征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第3句】:劃分結構層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說明要點
【第1句】:學生精讀課文,梳理蘇州園林圖畫美的表現形式,用蘇州園林美在_____說話。
【第2句】: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大致內容,理清課文總分結構。(可結合多媒體展示)
明確: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說明蘇州園林地位及特點。
第二部分(3~9)分類具體說明蘇州園林的藝術美。
第三部分(10)總結全文。
教師小結:作者先介紹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從游覽者的角度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即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然后,從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和每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園內建筑的色彩美等三個細微方面來具體說明這個特點。
【第4句】:交流分享:
問題:從文中你領會到哪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學生自由發言。方法有:注意園林內容方面布局是否適宜和諧,具體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不呆板等。
【第5句】:布置作業
課后了解有關說明方法的知識,簡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語句,體會其豐富的內涵;比較閱讀,深化對于說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課內知識的消化及能力轉化。
〖教學步驟
【第1句】:研讀課文,揣摩語句,理解語句豐富的內涵
葉圣陶先生是優秀的語言藝術家,本文語言準確簡練,生動傳神,耐人尋味,堪稱說明文語言的典范。
【第1句】:多媒體顯示:
【第1句】: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
(標本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第2句】: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后半句能否改為誰就不該錯過蘇州園林?)
【第3句】: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去掉一切決不,可以嗎?)
【第4句】: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藝術與技術有什么區別?)
【第5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第6句】: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羅,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
(這個描寫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學生朗讀句子,悉心體味,思考。
明確:
【第1句】:標本原指實物原樣或經過整理、供學習研究時參考用的動物、植物、礦物。這里是典范、樣本的意思。用這個詞非常簡練地說明蘇州園林在各地園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各地園林的廣泛影響。
【第2句】:不能,原句突出了蘇州園林。
【第3句】:不能去掉,一切決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強調蘇州園林的總特點。
【第4句】:藝術是強調個人獨創性的活動,其成果能給人以審美愉悅,并且無法被復制;技術,意味著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實際效用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復制。
【第5句】:去掉往往,使表達失去了分寸。原句強調大多是這樣,但又不全是這一層意思。
【第6句】:這句子寫出了藤蘿爭春的情景,烘托園林的繁華氣氛,生機盎然,沁人耳目。
【第2句】:學生另找幾例品評涵泳:
如: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確: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盡管猛一看上去花墻和廊子把景致分開了,但因為墻壁是鏤空的,廊子兩邊無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沒有真正隔開,而只是緩沖了一下視線,使得景物不是一覽無余地呈現在游覽者跟前,而是漸次展開,給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第2句】: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第1句】:教師簡單介紹有關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的知識。
多媒體顯示:
關于說明方法: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有相適應的'說明方法。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和寫作目的,選用最佳的方法。當然,作者也有選擇的自由。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引用、下定義、分類別、列圖表等。
說明方法
特點
作用
舉例子 先介紹一種現象或說明一種道理,然后用具體事例作例證。 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較 通過與同類及相關的事物作編輯部,顯示彼此異同。 容易突出被說明對象的特點。 打比方 憑借事物間的相似點,把此物比作彼物,從而突出此事物。
使要說明的對象形象可感。 列數字 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的特征。 通過數字獲得對說明對象的準確了解,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引用
蘇州園林的課件二
【教學理念】
【第1句】:對于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說明文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閱讀說明文的方法:明確說明對象;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征;理清說明順序 ;找出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并學會在寫作中對這些知識進行合理的運用。
【第2句】:摒棄傳統的“串講”教學模式,設計“課前預習了解──創設情景導入──自由式閱讀──合作式解讀──探究式拓展”五大環節。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學目標】
【第1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理清說明的順序。
【第2句】:學習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第3句】:感受蘇州園林的美,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古老園林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體會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
【第1句】: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找出生字、生詞,在預習本上正確注音、寫字。
【第2句】:教師收集有關蘇州園林的有關介紹的文字及圖片,設計成課件,以便學生更直觀的了解蘇州園林的有關知識。
【教學流程】
【第1句】:課前積累
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充分預習課文,結合手中的資料書,了解蘇州園林的概況,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為學好課文打下基礎,同時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探究課后習題,并將有關字詞摘錄到預習本上,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由于我們的學生生活在農村,缺少對蘇州園林的感性認識,缺乏對蘇州園林的了解。因而課前的積累意在讓學生初步了解蘇州園林,為學習好課文打下基礎。)
【第2句】:創設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故宮博物院》中作者是這樣描寫御花園的“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松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中。來到這里,仿佛進入蘇州園林。”由此可見,蘇州園林在我國古代園林設計中舉足輕重,可謂典范。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我國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葉圣陶先生步入他的美文《蘇州園林》,去感受一下蘇州山水亭榭獨特的景致,別有的韻味。
接著教師出示課前找好的蘇州園林的補充資料,讓學生更詳細的了解蘇州園林,增加感性認識。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人可以把學生引人新課的“大千世界”,激其情,引其思,營造和諧的氣氛,為學習課文鋪設基石。為此,學習課文之前,首先借助學生熟知的課文知識,與學生一起回憶舊知識,引入對新知識的了解。再借助資料補充完善,巧妙過渡到課文的學習。)
【第3句】:自主式閱讀課文
【第1句】: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應從下面幾方面人手。
(板書:明確說明文的對象,分析說明對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說明的順序,找出說明的方法,體會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的特點 。)
(這是八年級學生第一次具體接觸說明文,應該讓學生掌握如何閱讀說明文的方法。這樣對學習說明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句】: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做到以下幾點:
⑴ 標出自然段的序號,圈劃不理解的詞句;(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
⑵ 找出概括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學課文的開始讓學生一段自主學習的時間,不要老師包辦代替,讓他們靠自己能力去探究,去發現;努力做到自學文中的生字詞,自悟文中的精彩之處,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4句】:合作式解讀課文
【第1句】:師:課文先后多次提出“圖畫”,請同學再仔細閱讀課文,用“圈點法”找出這些句子。
(學生回答,相互補充,共有10個句子。)
【第2句】:老師要求學生把這些句子依次標明序號,并簡要小結:“這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告訴我們蘇州園林色彩的美,結構和布局的美,體現出園藝家們獨具匠心。請同學在小組中討論,這些句子中,哪幾句是寫整體?哪幾何是寫局部?哪兒是寫細部 。(學生先以4人小組討論,而后在班級發言交流。)
老師出示相應的課件結構圖:整體──局部──細部,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寫出序號,概括說明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從總到分,從大處到小處的邏輯順序。
師:我們再聯系上下文,看看這些局部和細部說明的對象分別是什么?(學生再次認真閱讀課文,找出相應的說明對象。)
師:可見,蘇州園林無論是整體,還是它的每一個局部,甚至每一個細部,處處都注意圖畫美,作者反反復復用圖畫作比,目的在于強調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由此,我們可以在說明文的閱讀和寫作方面獲得什么啟示呢?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小結:在作者筆下,蘇州園林變成一幅幅大小錯落,千姿百態的圖畫,游覽者置身其中,“如在圖畫中”,讀來令人美不勝收。
【第3句】:以優美的古等獨奏曲為背景音樂,學生自由選擇課文段落朗讀。
(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
在朗讀的基礎上品味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學生找出課文中表現說明語言的準確、簡練、生動的句子。)(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4句】:師:要想把事物說明得好,還要講究方法。說明方法很多,常見的有:分類別、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列圖表、摹狀貌、引用等。(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說明方法,并舉例。教師出示相應的句子,指導學生體會。)
(在合作解讀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教給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始終是一個引導者,任務就是組織串聯,點撥深化,總結升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獲得知識。)
【第5句】:探究式拓展課文
【第1句】:質疑:讀了課文,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
(自由質疑,學生能解答的讓學生自己說,教師不作具體答復。)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應該在每一節課中得以體現。)
【第2句】:想象并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要求從房屋、橋梁、花樹的布置和雕塑、池沼中選一個方面來表現,可以用圖畫加上說明性的語言,也可以用語言直接描繪。
(拓展是鍛煉學生想象美,創造美的能力,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學好課文的同時,還要構建課文里沒有的知識。這對學生的一生的發展都有好處。)
【課后反思】
用了兩個課時上完了《蘇州園林》,走出教室,竟然有很強的滿足感。新課程的理念,讓我在說明文教學中得意實踐。
在《蘇州園林》的設計中,我打破傳統的“串講”,先創設情景導人,再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說明“蘇州園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細閱讀課文,從2~9段中找出含有“圖畫”的句子。我想:學生如果能夠找出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說明的特征和說明的順序,但這有一定的難度,對剛剛接觸說明文不久的八年級學生來說,是否會完成,我心里沒有底,但總想試試,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學生很聰穎,一下子就找出來了,真讓我為之一震。再指導學生為這10個句子標上序號,分組討論,找出說明整體、局部、細部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歸納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各自的說明對象,從而解決每段的中心何。第二課時學生配樂選段朗誦,賞佳音、品美文,充分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那么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準確性的句子已經是水到渠成了。
課堂結束之前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想象并設計“21世紀我神往的校園”,學生紛紛動手,擅長畫畫的用彩筆勾勒,長于寫作的用語言描繪。學生筆下的校園五彩繽紛,雖然稚嫩,但從一個側面表明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已得到培養。學生的思維空間需要我們去開拓,學生身上閃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說還有什么不足的話,就是這種教法忽視了個別學生的感受,讓他們學起來還有些吃力,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我想,堅持下去,會讓每個孩子和諧、均衡的發展,感受漢語博大精深的魅力,作為語文老師,責無旁貸。